第1122节 廉希宪欲逆天改命_狠宋
家人们文学 > 狠宋 > 第1122节 廉希宪欲逆天改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22节 廉希宪欲逆天改命

  鞑子征伐四境,向来迷信武力,凭借骑射横行天下,灭国无数,屠人海量,世人震悸!

  如此势成,号称马蹄所至,无有不从,军队所指,诸族屈膝!

  与敌人交战,鞑子每每以少打多,并能战而胜之,铸就赫赫威名: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与金军大军三十五万人大战于三峰山上下,拖雷以四万军大破金军。

  元太宗七年,蒙古皇子贵由伐宋。围襄阳,宋兵十余万人陈兵汉水上,蒙古万户郝和尚拔都率先锋数百人,直前突之,宋兵溃走。

  同样是1235年,蒙古阔端汗入川蜀,实际真鞑及色目人才二万人,加上一些仆从军不足五六万人,却让凭借蜀道天险、拥兵十数万之众的宋军望风而遁,狼狈而逃,雄关险隘如同白地,如剑门关被鞑军一破再破,脸面丢尽。

  ……

  上述战例数不胜数,廉希宪懂得国学,他潜心研究学问,认为先前为什么已军能以少敌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我军势成,可以以少胜多,以劣胜强,无往而不胜。

  势,是一种玄妙的东西,廉希宪这个鞑子要不是研究国学,也不会接触到这个神秘世界,他清楚“势”首先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被理解为一种哲学概念,涉及到道家的思想体系。

  在《孙子兵法》中,势被用来描述战争中的力量和速度,以及利用形势和时机的重要性。孙子强调了“势”在战争策略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善于运用“势”的将领能够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此外,《孙子兵法》中的“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一比喻,说明了“势”的核心在于高度,即高度的位置或状态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民间俗语,“火借风势,水借山势。”说的也非常好,顺风时不必煽风点火,火就能凭借风势烧得很旺;顺水时不用划桨撑篙,船也能乘着波浪自在漂流。

  综上所述,古代国学对势的理解涵盖了哲学、军事策略、社会地位和自然现象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力量、位置、时机和影响力的复杂体系,从而对敌我双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势,是一种力量,更是一个方向,懂“势”,才能成“事”

  在廉希宪看来,蒙古势大,长年累月的胜利,导致蒙军每战而胜,之后战事势破如竹,胜得轻易。

  待南朝孟神通崛起后,即时遏止了蒙古之势,反过来营造南朝之势,如此时势转移,现在其北侵中原,其势已成,碾压北军,取得全面胜利!

  懂得认清形势、选择时机、顺势而为,才能把事情做好。

  唯今之计,那就是牢守城池,在防守的过程中,消灭南蛮,挫败其势。

  孟神通凭借四川山川江河险固,消弥蒙古大势,廉希宪决心仿效之,在他看来,敌势大亦能破,关键看决心和表现。

  不信,试看昔日四川孟神通!

  好一个廉希宪,忠肝义胆,决意死守,凭借青州城池和军民的血肉,去重挫孟神通的军队。

  所以廉希宪并未深责逃回来的败军之将那仁毕力格,安抚军心,同时紧急动员青州民众,实行保甲编管,物资管控,进入战时状态,认认真真地做足准备。

  请收藏本站:https://www.jrwx.cc。家人们文学手机版:https://m.jrwx.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